清晰表达、团队协作,这些能力怎样从小培养?
编者按
如今,在网络上的公共讨论中,我们经常看到不少阅读理解能力堪忧、表达逻辑混乱的成年人。而在职场讨论中,惯于自说自话,不擅长团队合作,是许多人更进一步的巨大障碍。
清晰表达、团队协作,这些能力都需要从小培养。
C计划导师小塔,一直相信儿童可以自我管理、自我组织,大人只是起辅助作用。她希望有更多“让儿童真正参与”的教育。最近,C计划的小学员们开始自己组织线上辩论赛。这些4-6年级孩子的表现,让她非常欣喜。
“第一次辩论,可能在很多大人眼里看起来还不是特别完美。但这个过程中,能看到一些孩子特别有意愿去推动这件事,展现了主观能动性,还有自我组织能力。”小塔老师评论。
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,C计划将原定由导师带领孩子讨论的春季课“线上共读”活动,改为培训孩子当主持人,由小主持人引导同学们共同讨论。
C计划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,唤起更多孩子主动阅读、深度思考、积极交流的内在动力,并逐渐提高团队协作、领导力、自我组织的能力。
孩子们怎样辩论?
为期两周的寒假课结束后,许多孩子意犹未尽。几个孩子希望跟课上认识的同学们一起,多练习使用课上学的思维方式。
他们组建了微信群,请C计划导师拉来了更多有兴趣的同学,计划经常举行线上辩论赛。
上周末,孩子们自己组织了第一场线上辩论。
题目:社交网络是会使人的关系更亲近(正方)还是更疏远(反方)?
地点:微信群
正方:
“我认为社交网络让我们更亲近了。
首先为什么你们跟同学都很亲近?因为你们有共同话题,有共同语言。而社交网络正好可以完成这一点。就比如现在这个情形,我们都被闷在家里不能出门。那我们就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来聊天。”
反方有孩子为“更疏远”提出的理由是“很多人吃饭聊天时都在沉迷手机”。
正方提出:使人亲近还是使人疏远,取决于我们人。
在吃年夜饭时玩手机,包括在别人想和你聊天时玩手机,都只是人们的选择,并不是网络的问题。使人亲近还是使人疏远,取决于我们人。网络没有绝对的对错。就像扑克牌发明出来是给人们娱乐的,但有些人拿去赌博,这并不是扑克牌的问题。重要的是使用它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。
最早使用网络就是为了让人更亲近,事实也是如此。社交网络让人在天涯海角都能看见自己的家人,在远方表达感情。说网络使人疏远是因为部分人滥用网络。网络好还是坏,取决于我们人类自己。
反方有孩子指出:“社交网络上有很多骗子”,并举了例子。
正方立刻提醒对方跑题:“我们说的是疏远,不是网络的危害。”
反方提出:网络交的朋友“没有用”
在现实生活中给别人一个拥抱,都比在网上说的千言万语有用。现在网上的人都有一张假的脸,你根本识别不出来,更别说预防了。
正方反驳:我们交的C计划的朋友全都是从网络上来的呀,难道他们都是不好的吗?
反方还有孩子提出:“我原本也是以为在不能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,网络社交是连接我们的唯一方式,自然朋友之间会更加亲近。但是我似乎错了。”
她举例说,放假期间,她和在学校最好的朋友只能在网上联系,关系变坏了。“她在网络上交了新的朋友,也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。她变得轻重不分、情绪难控。我觉得网络对她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,以至于我们不能像从前那样了……”
正方反驳:
“你们疏远,这并不是网络的错。真正使你们疏远的原因其实就是你的那个朋友。如果她想真的非常想和你一起玩,和你一起聊天,无论在哪里,即使是社交网络上友谊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。是她自己的选择,导致你们渐渐疏远。
为什么说网络改变了她呢?就是因为她自己沉迷进了网络,所以网络才改变了她,所以本质上不是网络改变了他,而是她自己让网络改变了自己。”
反方多次强调: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,不等于亲近。
同时,社交网络使人们忽略了和亲人的交流,让亲人之间出现隔阂。
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,我在你身边,你却在玩手机。”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我妈妈现在上班要用电脑,于是我问她话,她经常不回答也不理我,我很生气,觉得她不管我了。社交网络使人们忽略了和亲人的交流,让亲人之间出现隔阂。
正方:信息沟通为什么不属于亲近?网络会产生怎样的效果,还是看个人。
第一,信息沟通为什么不属于亲近?难道一定要实质性的触碰才算亲近吗?在现实中也有可能产生欺骗,并不是说网络才能欺骗。
第二,如果没有网络,汶川大地震能有那么多人马上知道消息前来营救吗?而且虽然是冰冷的屏幕,但是你隔着屏幕仍能感受到对方的情感。当你出门在外和父母视频聊天的时候会感受不到他们的爱吗?
第三,我们说的网络是社交网络,并不是所有的网络。而且使用网络的方式不同,效果当然也不同。设置网络最早的原因就是让人更亲近。只是有些人把网络故意恶化、利用,所以才会有那样的事情。网络怎么用,会产生怎样的效果,还是看个人。
而现在大部分的人可以用事实证明,网络使人更加亲近。
/ alashi,Getty Images /
老师帮忙定规则
在辩论赛开始之前,孩子们已经在小塔老师指导下,开始练习自我组织、自我表达。
比如最开始选群主。一开始,群里发言相当混乱。小塔老师并没有提醒他们,等待他们自己解决。有孩子提出请老师来当群主、制定群规。而小塔老师提议说,应该由孩子们自己选出一个群主,这样比较有说服力。
她帮孩子们制定了“竞选群主”的规则:先说自己为什么合适,然后说想为这个群做什么。一个孩子表达的时候,其他人不能打断。
随后,孩子们自己确定了辩论的题目。小塔老师提醒他们制定了更多辩论规则:几个人参加、按什么顺序发言……
第一次辩论,孩子们表现并不完美。不过小塔老师评价:“孩子们已经会用基础的论证结构来说明自己的观点,用‘第一、第二、第三’条理清晰地支持自己的观点。还掌握了论证的框架,发言时会提出‘我的理由是什么’,‘我的依据是什么’。”
还有孩子提出:辩论时不仅要想自己的观点和立场,还要想对方可能会说的例子,准备反驳。
而且,孩子们“知道怎样尊重他人、如何把大家意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”,展现了协同合作的能力。
而这些,正是孩子们对C计划课上所学的主动运用。
C计划的课程一直教孩子用简单而清晰的论证结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:“我的观点是什么,我的理由是什么,因此我认为该怎样。”
比如,寒假课讨论过阿瑟·克拉克《岗哨》后,课后作业有一道题是这样的:
某高等的外星文明展开了一场关于地球命运的讨论。假如你是参与讨论的外星人之一,爱好和平。你的同事大牛认为应该立即毁灭地球,把资源带回来。
你如何看待他的观点?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地球?
C计划列出了这样的表达框架,帮孩子理清思路:
“我(支持/反对)大牛的观点。首先……其次……(还有理由可以补充)……所以,我认为我们应该……”
另一个新尝试:培训共读活动小主持人
最近,C计划还开始了一项新的尝试——组织春季书单共读活动。这场活动的特殊之处在于:把舞台交给孩子,培训孩子当小主持人,组织其他孩子线上一起讨论,提升读书的兴趣。
第一次活动之前,不少孩子主动报名当小主持人,认真参与了C计划导师组织的培训,还自己做了PPT,积极主动挑起了大梁。
这次共读的书目是《窗边的小豆豆》。
孩子怎样主持共读?
小主持人们都非常镇静,很有条理。
有的主持人选择了一些具体情节引导同学们探讨,还跟大家分享了与书中情节相关的照片,引发了很多同学的讨论和分享。还有大方自我介绍,遇到有共鸣的话题会回应同学们;有的在同学回答完后,能有意识地追问,还提醒大家除了关注小豆豆、小林校长这些主要人物,也可以关注一些配角。一个孩子主持时,最后几分钟有些冷场,她有点自责自己PPT太短,另外几个孩子都鼓励她,说她“已经非常棒啦”。
孩子们想要什么样的学校?
孩子们围绕巴学园,谈论了自己的学校生活。好几个孩子都提到,对小豆豆很有共鸣,有的老师可以理解自己、有的不行。还有孩子分享:自己班上有同学学习不好,老师让他去补课挽救他的成绩(主持人回应自己班里也有这样的事情)。
他们还提出对理想学校的许多看法和期望。比如:
办这样的学校需要更多资金。
我想建立一个比较大、比较特殊的学校,不像平时学校的教学方式,用实际教学方式,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受各种知识,房屋有特殊设计,有最顶尖的老师,会有宿舍。(主持人问面试会有什么要求?)没有什么要求,只要是想进来的学生都可以。
我要办个学校给自闭症的人。
我想当校长。校长和老师说过:孩子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要大。
还有孩子关注到小豆豆故事的历史背景,发表了对战争的看法:“没有战争就不会有人死去,世界会非常和平。”
经过共读活动,孩子们对春季课的第一本书有了更多的思考,为上课时进一步拓展、加深思考,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
C计划认为,把掌控力交给孩子,发挥孩子最大的内驱力,是持续学习的最好动力。
辩论赛和共读活动,都欢迎所有4-6年级孩子参加(均为免费活动)。报名方法:扫下图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。
推荐阅读
最新课程
搜集、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,怎样从小培养?
如何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下一代?
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让我们看到希望:中国语文教学和考察的方向,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,转向培养学生的底层思维,包括逻辑思辨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。
不过,如何培养这些能力,对传统课堂和许多课外培训机构来说,是个新的课题。对C计划来说,却正是打磨已久的专长。
C计划研发出儿童思辨读写课,通过带孩子阅读经典书,教孩子学会真正的深度阅读、独立思考。一站式解决K12语文成绩、思维能力、人文素养、知识视野问题。
春季课即将开始,目前可招收少量插班生,点击即可报名!👇